师说 |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

师说 |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

二是以勤俭为主的个人品德教育,目的在求子弟的健康成长。

勤以防堕,俭以养廉。勤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主要的品德要求。故古往今来的许多家庭都视勤俭为传家宝。而所谓“勤”,并不单指辛勤力作,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状态。唯勤能奋,唯勤致祥。所谓“俭”,则与“约”相联系。一个人如能处处节俭,则必事事能约束自己,不会肆意妄为,即使仕宦于社会,也定能保持廉洁。相反,在家奢华,则为官也必定腐败。然而,由俭入奢易,由奢返俭难,故俭约品德的培养,必须从小开始,从衣、食、住、行等家庭日常生活入手。前人所谓“衣不寒者令人贱,食不饥者令人恶”,实在是至理名言。

除勤俭外,被历代家教列为子弟修养要素的,尚有明志、慎言、戒戏、节欲、制怒诸端。立志当存高远,且须强毅,否则便难免于下流。所以凡为家长者都时时提醒子弟这一点。然而,“非谈泊无以明志”,故除节俭外,慎言、戒戏、节欲、制怒也都应是“谈泊”的一些方面,而为“立志”所必需。

三是以耕读为主的处世方式教育,目的在求家族的稳固持久。

翻开古代家教的历史。几乎没有哪一位有眼光的家长不对子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。宦者如疏广、陆游、杨继盛,学者如郑玄、孙奇逢、张尔岐等,都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一点。据说曾国藩还曾写过一幅“书蔬猪鱼,早扫考宝”的屏语 ,赠给他的四弟澄侯以明“家教”。20世纪40 年代,山东诸城张氏家祠的大门上尚保留着这样一幅对联:“大河以上无地不耕,宜粱宜麦宜菽;片碣之前有经可读,学诗学易学书。”谓其祖训,世代遵循罔替。实则已成为中国人几千年耕读生活的生动写照了。

中国是一农业国,主要靠种田为生;但同时又是一个长期以儒学为统治思想的国家,有着“学而优则仕”的传统。这便是以耕读为主的处世方式的社会及政治背景。而从事耕读者,边读书,边种田,进可以应科举以出仕,光耀门庭;退可以力田以为生,抚保妻子。可出可伏,可显可隐,实在是一种最稳妥不过的处世方式了。当然,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。另一个方面,更多的家长们教子弟读书,倒并不尽是为了作官,主要还是为了做人。正如郑板桥所说:“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,此是小事,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。”孙奇逢也说,他希望儿孙读书,是“为端人,为正士,在家则家重,有国则国重,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,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。”所以,从孔子的教独生子孔鲤学《诗》、学《礼》,到叶梦得的教子弟“旦必读书”,再到王守仁的《容座祝文》、张侗的《入泮诲言》,无不是将读书与做人联系在一起的。

由今观之,单以耕读教子弟自然已不合时代潮流,但将读书与各自的业务以及做人相联系,则似还不失为家教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
历代家教中,为完成上述三方面的教育内容而采取的一些方法,也很值得今人借鉴。约略言之,亦有三点。

一是普遍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的结合。

所谓普遍性教育,即是“孝悌”“勤俭”“耕读”,这是每个子弟都必须接受,也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。而所谓针对性教育,则因人而异。历代不少有眼力的家长,往往根据子弟的天赋、资质、爱好,而随时调整培养方向与要求,且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孔夫子因材施教 的主张,虽从孔鲤身上看的不明显,但却由他教 的学生中体现出来了。颜渊的德行、子路的为政、子贡的辞令、子夏的文学,都可以说是夫子因材施教的结果。项羽的学书不成去学剑,又转而学“ 万人敌”,最后终成叱咤风云的英雄,也是与其叔父项梁能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分不开的。即在科举盛行的时代,也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要子弟去应科举。如果说张尔岐要求子弟“朴者力田,聪明者读书”,其确定专业方向的依据还未尽科学的话,那么,许相卿的论述则是很可以说明问题的了。许氏说:“子弟性资拙钝,莫将举业久担,早令练达公私百务。大都教子正是要渠做好人,不是定要渠作好官 【渠,人称代词】。农桑本务,商贾末业,书画医卡,皆可食力资身。人有常业,则富不暇为非,贫不至失节。”这较之时下那些不顾子女条件,专以升学为子女唯一归宿的家长们来说,无疑要高明多了。历代还有不少著名的科学家、文学家,他们的成就也是跳出了科举和经学的樊篱之后取得的,且大都与家长们的针对性培养是分不开的。

二是身教与言教的结合。

历代家教重言教,但更重身教。《白虎通》云:“父子者何谓也?父者,矩也,以法度教子。”既然教子以法度,则为父者自当遵守法度。老子云:“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”。所谓“不言之教”, 即是以自身的行为所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。身教是柔的,而这种身教却能令天下最难教育的人感化,这便是老子所说的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”。古来善为家教者都懂得这个道理。所以他们要子弟贤,自己且须先贤;要子弟廉洁,自己先须廉洁。陶侃之母湛氏封鲊返书责子,拒收官物,故陶侃终成名臣。颜真卿要子孙为政恪守职责,而自身先不避贬谪。包拯一生刚正不阿,痛惩贪官,故其能刊石东壁,乘诏后世:“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”杨继盛疏劾严嵩,直声震朝野,故其在遗书中能要求儿子“作官必须正直忠厚”,并希望妻子“死有重于泰山”。凡此,皆足为今之言家教者法。若以己之昏昏,欲令子弟昭昭,那是万不可能的。庸者如刘表父子之为“豚犬”, 厉者如严嵩父子之荒淫误国,适足贻后人之讥而已。

三是训诫与引导的结合。

凡善教子弟者,并非只是一味为训诫,也很注意对子弟的循循善诱。孟母断织、曾子杀猪,都是因势利导,诱使儿子勤学向善。而叔术见盱与夏父两个孩子吃饭争食,便立即意识到“小争食,长必争国”,于是及早采取了措施。齐田稷母则不但拒绝儿子的非法收入,而且还借机对为官的儿子进行廉洁奉公的教育,更可谓是训诫与引导相结合的良好范例了。还有宋代的苏轼,教诲晚辈也总是持宽容通达的态度,多鼓励引导,少谴责教训,并允许子侄比较自由地发展个性。

实际上,训诫与引导的结合,正反映了为家长者严与慈的一致。俗谓严父、慈母,而《墨子》 则云:“父子相爱则慈孝,兄弟相爱则和调。”《韩诗外传》亦云:“为人父者,必怀慈仁 之爱以畜养其子。”是以为人父者亦不必严若秋霜,苟能严格要求,则在态度上实不妨令子女有如坐春风之感。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,仅是后人的托辞而已,并不为历代著名家教者所认可。例如,汉代的韩婴就说过“冠子不詈,髦子不笞”的话。鲁迅先生之“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”,则更将此中要义一语道破了。

中国家教除在内容与方法上有着与他国、他民族不同的一些方面外,即在规律上,也有值得注意的特点。

一曰系统性。

中国人历来把家庭作为一个总揽万事的大系统来看待,在一定程度上来说,每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,每位家长就是一个“总统”。尤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,家庭既承担着人口生产的任务,又负责物质生产的计划、组织与实施;既要抚养、教育子女,又须安置、照顾老人;既抓家、副业生产等经济基础,又抓伦理、道德、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。在一些大家庭中,还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协调与财务制度的严密以及分配制度的合理等。基于此,中华家教的内容也便无所不包。大到孝悌、勤俭、耕读,小到书、蔬、鱼、猪、竹头、木屑,皆有论及。故《孝经》上说:“居家理,故治可移于官。”言理家有方,其经验亦可推及于为官。中国古代有不少名宦就是由这种“小社会“而走上大社会的。例如,春秋时代的冀缺,就是因为处理家庭关系得当而被臼季推荐给国君为官的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,理家便是治理社会的演习,家教便是社会教育的前奏。正是一个又一个的家庭,才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治世之才。当然,封建家庭形成一个系统之后,也有其封闭、固守及束缚人才的局限,这一点也是必须指出的。

二曰连贯性。

西方世界,子女稍稍长大,父母便准其独立,而对子女的一切也便不再干涉。中国的家庭则不然。从子女的出生(甚至包括怀胎)直至老死,只要父母或长辈健在,就对他们负责到底。这种家教的连贯性,是任何其他民族难以相比的。隋代有一位郑善果,为官已经“位至方伯”,然每坐堂理事,“母恒坐胡床,于障后察之”。闻其剖断合理,即大悦;若行事不允,或妄瞋怒,即终日不食,并痛加斥责。这位母亲的家教方法虽还可以商量,然其一贯到底的负责精神实在令人敬佩!又如中国人的命名,一般是父亲进行的,而父亲在为子女命名的同时,也往往将自己的希望与要求寄寓其中,如屈伯庸之于屈平、苏洵之于苏轼与苏辙即是。而为人子女者,辄思其命名之意而一贯遵行之,实际已成为一种终身性的家教了。

三曰传承性。

与文化传承性一样,中华家教也具有传承的特点。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,又为这种传承性增加了古老的色彩。有些家族的家风、家教,甚至可以由先秦一直传到近代。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怕也是绝无仅有的。像孔子的“不学诗无以言”“不学礼无以立”,诸葛亮的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 以致远”,杜甫的“诗是吾家事”,包拯的“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”,其教诲所及,均非一代。又民间有所谓“清白家风”“梨园世家”“仁义胡同”者,少数民族亦有“尚武之家”,溯其始,亦皆有所自。而家风之一经形成,又会成为一种无言的教诲,无形的凝聚力量。这便是历代先贤临终之前,别的事情可以不顾,但都要给子孙留下遗教的奥妙了。

参考文献:《曾国藩家书 · 与弟书》《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》《郑板桥集》《孝友堂家训》《石林家训》 《蒿庵先生手书遗嘱》《蒿庵文集》《许云村贻谋》《白虎通 · 三纲六纪》《晋书 · 陶侃母湛氏传》《颜鲁公文集 · 守政帖》《墨子 · 兼爱》《孝经 · 广至德》《左传 · 僖公三十三年》《隋书 · 列女传》《论语 · 季氏》《诸葛亮集 · 戒子书》《宗武生日》 《韩诗外传》卷七第 27 章,载徐三重《明善全编》,《 其楼文集》卷六, 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卷十四,《公羊传》昭公三十一年《解诂》,刘向《列女传》

作者简介:张崇琛,中国古代文学及古代文化研究专家,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。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。1995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录进 《国际著名学者传略》

文章来源 | 纪念《教育史研究》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(2)——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免费头像软件排行榜
365游戏中心正式版

免费头像软件排行榜

📅 07-01 👁️ 1753
乐清虹桥镇游玩攻略
bt365账户为什么封

乐清虹桥镇游玩攻略

📅 08-05 👁️ 1035
池淼陆况辞:结局+番外小说
bt365账户为什么封

池淼陆况辞:结局+番外小说

📅 08-03 👁️ 6262
拳皇世界手游什么时候出 公测时间什么时候
bt365账户为什么封

拳皇世界手游什么时候出 公测时间什么时候

📅 08-17 👁️ 7005
过海关时千万不要随便拍照、打电话!
bt365账户为什么封

过海关时千万不要随便拍照、打电话!

📅 08-18 👁️ 82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