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魏石经刻成时,尚无拓墨之法,学者在碑下摹写,可以称之为石镌摹写本。拓墨之法发明于隋,故隋唐以后的“石本”或“碑本”实是石镌墨拓本。
魏晋以后,竹木简本已属残余形态,主要用缣帛写本,而正在过渡到黄纸写本。书写的字体或楷书,或行书。今存唐以前写本主要有西晋元康八年(298)所写佛经残存的卷子本,后凉麟嘉五年(393)所写经卷,敦煌卷子本佛经中北魏太安四年(458)所写《戒缘经》卷下一卷,北魏和平二年(461)所写《孝经》,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)所写《佛说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》。
唐人写经,在敦煌发现的有2万卷,多用黄麻纸抄,铅画界栏。字体都是一样的,有人称之经生体。唐代写经极为郑重,一再校订。而写他书则较潦草,“亻”与“彳”,“木”与“才”,“予”与“矛”等偏旁往往不分。
即使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,由于经济上和艺术上的原因,雕版印刷之书未能迅速取代所有抄写之本,在以后很长时间里,二者依然并存。
雕版印刷术发明后的版本
雕版创于何时尚无定论。现存以在敦煌发现的唐咸通九年(868)所刻《金刚经》为最早(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发现的《无垢净光大陀尼经咒》,可能更早,但学术界尚无定论)。雕版书至宋真宗时开始盛行,虽专指雕版,而版本一词也成为惯称了。
宋刻本 宋版书大约是从真宗时开始发展的。当时刻书有官刻、私刻、坊刻三种。①官刻书属中央的,以国子监为首;属地方的以各地公使库为最盛,《书林清话》列有苏州、吉州、明州、阮州、舒州、抚州、台州、信州、泉州、鄂州等。抚州公使库所刻《礼记》郑注本是很有名的。其次是各路茶盐司、漕司、提刑司,以及学官如郡、府学,州、军学,称为郡斋、郡庠、县斋的,以及各地书院,凡此等机构经费有积余,则用以刻书。②私家刻书,据《天禄琳琅书目》载《茶晏诗》所列,有“赵、韩、陈、岳、廖、余、汪”七姓。③书坊刻书,有书棚、书铺、书堂、书肆名目。如“建阳麻沙坊建安堂”、“建宁府黄三八郎书铺”、“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解元起书籍铺”、“西蜀崔氏书肆”等。书坊以建阳麻沙坊为最盛。坊刻牟利为重,草率而多讹夺,故以“麻沙”喻刻板不精。
总起来说,宋刻本中以官刻最善,家刻为精,坊刻为下。以刻地而论,杭州刻最精,蜀刻次之,建刻最下。官刻最善,是由于校勘甚细。初校既毕,送复勘官复勘,校勘毕再送至判管阁官复加点校。刻书事务由国子监管辖,校勘亦由国子监担任。校勘精细,纠正了讹误,即为善本。
北宋以后的历代刻书,亦无非官刻、私刻、坊刻之分。
辽金元刻本 辽金刻书都是受宋人的影响而兴起的。武力南侵,文化北溢,也是势所必然。辽刻极少流传,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《契丹藏》颇有名。从该大藏经的一篇题记中可以推知它是在辽圣宗统和年间(983~1012)用汉字书写而雕印于辽的南京(今北京)的。此外还有唐李翰撰的《蒙求》1册,因“明”、“真”字皆缺笔,知为道宗时期的刻本。金人灭宋,宫中藏书被捆载而去,刻书工匠也被掠骗北行,使平水(今山西临汾)刻书颇具规模,全属中原之遗。保藏至今的《刘知远诸宫调》、《萧闲老人明秀集注》等是有名的金刻本。
元初官刻,中央由兴文署主办,地方归各处书院掌管。州县皆有学田,余资用以刻书。当时书院所刻的书颇精审。《书林清话》列有兴贤书院、广信书院等17所,而方回虚谷书院、平江路天心桥南刘氏横溪书院等则是名为书院刻书而实为私刻。私刻多称某宅,如平阳府梁宅、建安郑明德宅等。坊刻称书堂、书肆,如麻沙刘氏南涧书堂、闻德坊周家书肆。
明刻本 明代刻书在宋元基础上发展,刻书地区不断扩大,刻书机构不断增多,品类繁富,精粗不一。明太祖定都金陵后,戎马倥偬之际,即令成立国子监收缴各地所存书板修残补缺。当时集宋、元、明三代版印成《廿一史》,人称之为三朝本。后来成祖迁都北京,另立国子监,称北监,北监刻书翻刻南监印本。明代官刻有内府和各直省两类。内府由司礼监领其事,所刻书称经厂本。《野获编》称汉经厂刻四部书(经史子集)、番经厂刻《南本大藏经》和《北本大藏经》、道经厂刻《明道藏》(因于正统十年刻竣,也称《正统道藏》)。直省所刻,以苏州府为最多,而徽州、吴兴乃属后起。金陵、吴兴、新安三地刻书较精(据谢肇淛《五杂俎》)。苏州精刻多在嘉靖以前,万历间当数徽州。此外,藩府刻书亦盛极一时。郑藩所刻《乐律全书》、周藩撰辑刊刻《诚斋乐府传奇》、《东书堂法帖》等最著名。
明代私家和书坊刻书太多,前者尚有精品,如袁褧刻《文选》、郭勋刻《白乐天文集》、叶盛刻《云仙杂记》、王延喆刻《史记》等;而后者则确多滥恶,例如福建书坊刻书往往任意造成缺卷缺页来节省工本,以图厚利。清代学者发现明刻本的另一大弊是常对古籍加以窜改。
清代精校本 清代刻书中出现一大批考据家参加的精校本。考据学家以校勘作最基本的功夫,由于擅长音韵训诂之学,二者结合起来,纠正了许多古籍在传抄传刻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。其中如卢文弨《抱经堂丛书》、阮元《十三经注疏》、孙星衍《平津阁丛书》、黄丕烈《士礼居丛书》以及顾广圻代人校勘的《宋抚州公库本礼记》、《仪礼注疏》、《严本仪礼单疏》等,都是著名的精校本。
活字本 在雕版印刷术盛行不久,宋仁宗庆历间,毕昇发明了泥活字排版。到元代,王祯改用木活字印书。但无论泥活字或木活字,由于受到当时技术上的限制,都未能大量推广。宋元时活字本很少见,直到明代弘治以后,无锡华氏(兰雪堂、会通馆)、安氏(桂坡馆)、南京张氏才有一些活字印本流传于世。
清代雍正朝对铜活字作了改进,编印了一部《古今图书集成》,用铜活字排印,计1万卷,分装5,000册。乾隆朝,活字版改名“聚珍版”,将四库中稀见之书,编成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》约100多种,福建、广东、浙江、江西等省又加以翻刻。
清末,西方印刷术开始传入中国。最早将铅字印刷术带进中国的据传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,1819年出版的第一部铅活字汉文书是《新旧约圣经》。自此以后,中国书籍的印刷方法、装订形式、所用纸张、出版物的类型都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。
历代版本的书体特征
从书法角度来看,汉字本身就是艺术,用汉字来写书和刻书,凡竹木简和缣帛所写草篆和草隶,历代石经所刻一体、二体、三体,以及晋唐的写经,都是艺术品。发明雕版以后,集写、刻、纸、墨四个环节于一体,表现了更高的艺术造诣。
宋版 宋版写字有肥(学颜体)、瘦(学欧体、柳体),评家都称赞其“肥瘦有则”、“秀雅古劲”、“笔势生动”。除字体外,还有称其“纸质莹洁,墨色青纯”、“墨气香淡,纸色苍润”。而且许多宋版书在刻工刀法上也极为精细。
元、明版 元版书多用黑口赵体,有秀逸刚劲之气。印书用纸有用竹纸,较宋纸稍黑;有用皮纸,纸薄而粗;间或有坚白而极薄的。明初承元时风气,亦多黑口赵体,论者以为佳者可与宋元比美。正德、嘉靖以后,字体僵硬,刀法笨拙,纸墨亦劣。只有名家写刻本,如汪一鸾刻《淮南鸿烈解》(颜体)、赵秉忠刻《琪山集》(欧体)、万表刻《玩鹿亭稿》(赵体)等较为精美。
清写刻本 清代的名家写刻本,继明人遗风而精诣过之。如张力臣写顾炎武《音学五书》,林佶写《渔洋精华录》等,许翰屏写胡刻《文选》,郑燮自写刻《板桥集》,金农自写刻《冬心集》等。
抄本 雕版印刷术发明后,由于刻书工本较高,非一般寒士所能负担,因而他们所需的手抄本仍然能长期存在。还有一些著名的藏书之家,除了收藏宋元版善本以外,作为艺术品的精抄本,仍然在搜集和传抄之列。宋元抄本,从清代藏书家记述中,当时还存留不少精品。如述古堂所藏的宋抄本《扪虱新语》、汲古阁所藏的宋抄本《天文会元占》等都是稀世之宝。
明清两代藏书家,也有许多精抄本。汲古阁的影宋精抄本被认为是“古今绝作”。《澹生堂藏书约》的抄本被誉为“校勘精核,纸墨洁净”。此外,还有谢肇淛的小草斋、冯舒的空居阁、钱谦益的绛云楼、朱彝尊的潜采堂、惠栋的红豆斋、吴骞的拜经楼、鲍廷博的知不足斋等多家的抄本。他们的这些抄本不仅抄校精良,而且显示出各自的独特艺术风格,丰富了版本学家的研究内容。
来源: 中国社会科学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